91岁抗日老兵:打鬼子首先要学好本领(图)

2014年08月14日10:40   收藏本文
刘自勖老人题字。 刘自勖老人题字。

  91岁抗日老兵刘自勖,15岁时家乡沦陷。他亲眼目睹了乡亲们饱受日军欺凌的血腥场面,激发了他保卫国家、守护国人的斗志。16岁侥幸逃离村庄后,他参加了抗日战斗。昨日,记者来到刘自勖老人的家,和他一起重新走进那段战争岁月。  □文/图 本报记者 石维 苗静 实习记者 杜倩倩

  档案

  刘自勖

  1923年出生,河北省井陉县吴家窑乡石佛村人。年仅16岁就参军抗击日寇,曾在黄埔军校18期步科就读,后任上尉副营长。1949年离开部队,后来到锦西化工厂担任会计。目前居住在石家庄市。

  走近老兵

  十几年的笔记摞起来一尺多厚

  91岁的刘自勖老人回石家庄定居已有十几年。老人面色红润,声音有力,只是因为年迈听力下降了不少,有时会腰疼。客厅墙上,一张刘自勖在黄埔军校就读时的照片非常显眼,虽然照片已经发黄,但他一直很珍视。

  十几年前,刘自勖携老伴从沈阳回到家乡,定居在石家庄市西雅小区。自那时起,他开始每日看书、读报,最喜欢看《参考消息》。他还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,十几年来一天都没有落下过,这些笔记本现在摞起来有一尺多厚。“当初是因为手发抖,想锻炼握力,后来慢慢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。”老人现在衣食无忧,平日大多呆在家里读书看报,累了就出去走走。因为听力下降,和别人交流起来有些困难,刘自勖已经习惯了自己“单独行动”。他的老伴,83岁的李秀菊打趣道:“他听不见,所以我一般不和他说话,一说话就抬杠!”听到这话,刘自勖爽朗地笑了。

  记忆深处

  16岁参军 扛两支步枪急行军

  1938年秋天,日本鬼子扫荡到井陉县吴家窑乡石佛村。他们一到村里就杀害百姓,手段残忍让人不敢想象。村里随处都能听到妇女、孩子凄惨的喊叫声,能逃的都逃走了,逃不了的就让鬼子给祸害了。“我6岁丧母,一直是祖母照顾我。当时,祖母七十多岁,我15岁。祖母是三寸金莲,可是跑得比我这15岁的男孩都快。可想而知当时心里是多么害怕。”从那以后,日本人经常扫荡,老百姓失去了安定的生活,刘自勖和小伙伴们也没法上学了。

  “我有一个叔父,名叫刘锦林。他很早就参加了抗日,尽管文化程度不高,但是特别勇敢。于是我随叔父离家参军。”刘自勖那年16岁,被安排负责整理、保管大队的武器和枪支。扛着两支步枪艰难赶路,刘自勖瘦小的身躯有些吃力,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,腰上因此落下病根。在平原地区行军的时候,为了不被敌人发现,他们白天不敢行动,只能晚上行军。晚上行军很困难,赶上下雨天,道路泥泞不堪。有时他走着走着就睡着了,直到撞到前面的人才被惊醒。有时在坟头上休息,睡得特别香甜,很想多休息一会儿,但是条件不允许,只能继续出发。

  一杆“独眼冲”活捉3个日本兵

  刘自勖所在的队伍经常在元氏、赞皇一带活动。他们的任务是破坏日军的铁路。“大队长刘锦林智勇双全,他得知日本兵在铁路边巡逻,就想办法消灭他们。摸清日本巡逻兵的情况后,刘锦林和八九个精明强干的战士化装成老百姓出发了,为了隐蔽,刘锦林只带了一杆“独眼冲”(这种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,所以土名叫“独眼冲”。——记者注)。其余的人都只拿着镰刀、绳子,在获鹿一带设下埋伏。他们瞅准机会,一声令下,战士们扑上去,把三个巡逻的日本兵全部擒获。老百姓听说逮住日本鬼子啦,都特别高兴,纷纷奔走相告,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。

  后来,刘自勖和其他有些文化基础的年轻战士,被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上学。“每天做早操,用军训的方式训练,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打敌人。那时意识到,只有勇气是不行的,要打鬼子,首先要学好本领。在强烈的信念支持下,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。”1943年12月,刘自勖从黄埔军校毕业,被分配到青年军里当排长。正在他们学习使用新式武器,准备抵抗日寇时,日本人投降了。(来源:石家庄新闻网)

 

文章关键词: 抗日老兵
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令政策妹夫50天未露面:被吐槽太难伺候
  • 体育中超-恒大2-1 富力3-1国安 鲁能4-0 视频
  • 娱乐警方披露高虎被抓详情:2女1男聚众吸毒
  • 财经地方挟持银行松房贷:不搞好关系没法活
  • 科技思科裁员6000人:达员工总数8%
  • 博客马未都:雍正如何严惩官场腐败
  • 读书优劣悬殊: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
  • 教育六成中学生旅行花费6千远超大学生